唐纪·唐纪六十

 资治通鉴在线阅读   2024-08-02 09:29   171 次浏览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
太和五年辛亥,公元八三一年
太和五年(辛亥,公元831年)

春,正月,丁巳,赐沧、齐、德节度名义昌军。
春季,正月,丁巳(十八日),唐文宗赐沧、齐、德节度使名为义昌军节度使。

庚申,卢龙监军奏李载义与敕使宴于球场后院,副兵马使杨志诚与其徒呼噪作乱,载义与子正元奔易州。志诚又杀莫州刺史张庆初。上召宰相谋之,牛僧孺曰:“范阳自安、史以来,非国所有,刘总暂献其地,朝廷费钱八十万缗而无丝毫所获。今日志诚得之,犹前日载义得之也。因而抚之,使捍北狄,不必计其逆顺。”上从之。载义自易州赴京师,上以载义有平沧景之功,且事朝廷恭顺,二月,壬辰,以载义为太保,同平章事如故。以杨志诚为卢龙留后。
庚申(二十一日),卢龙(幽州)监军奏报:节度使李载义在球场后院设宴接待朝廷派来的敕使,副兵马使杨志诚乘机和他的党羽喧哗作乱,李载义和他的儿子李正元逃奔易州。杨志诚又擅自杀死莫州刺史张庆初。唐文宗召集宰相商议对策,牛僧孺说:“幽州自从安禄山、史思明以来,一直割据跋扈,实际上已不属于朝廷管辖了。穆宗皇帝在位时,幽州节度使刘总曾经归顺朝廷,然而,朝廷花费了八十万缗钱,却一无所获。所以,今天杨志诚夺取幽州,和上次李载义夺取一样,不如借此机会安抚杨志诚,让他保卫北方边境,防备奚、契丹的侵扰,而不必计较他们对朝廷的态度。”文宗采纳了牛僧孺的意见。李载义从易州奔赴京城,文宗考虑到他曾出兵参予平定横海李同捷叛乱,立有战功,而且一直对朝廷恭敬顺服,二月,壬辰(二十三日),任命李载义为太保,仍兼任同平章事的职务;任命杨志诚为卢龙(幽州)留后。

臣光曰:“昔者圣人顺天理,察人情,知齐民之莫能相治也,故置师长以正之;知群臣之莫能相使也,故建诸侯以制之;知列国之莫能相服也,故立天子以统之。天子之于万国,能褒善而黜恶,抑强而辅弱,抚服而惩违,禁暴而诛乱,然后发号施令,而四海之内莫不率从也。《诗》云:“勉勉我王,纲纪四方。”载义籓屏大臣,有功于国,无罪而志诚逐之,此天子所宜治也。若一无所问,因以其土田爵位授之,则是将帅之废置杀生皆出于士卒之手,天子虽在上,奚为哉!国家之有方镇,岂专利其财赋而已乎!如僧孺之言,姑息偷安之术耳,岂宰相佐天子御天下之道哉!
臣司马光曰:过去,圣人顺应天理,体察民情,知道天下的百姓不能相互治理,所以,设置官吏进行统治;知道群臣百官之间不能相互指使,所以建置诸侯加以控制;知道诸侯国之间不能相互顺服,所以设立天子进行统辖。天子对于天下的诸侯各国来说,能够表彰善良而贬斥邪恶,抑制强暴而扶持弱小,禁止暴虐而诛讨叛乱,然后发号施令,天下各地无不顺从。所以,《诗经》说:“我们圣明的天子,之所以勤勉不懈,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。”李载义是堂堂的节度使,对国家曾立有战功,无罪而被杨志诚无端驱逐,这种不轨行为,作为天子,应当严惩不贷。如果坐视不问,反而将幽州节度使的职务授予他,那么,藩镇将帅的废立生杀大权就都出于士卒的手,天子虽然高高在上,又有什么用呢!国家设置藩镇,难道就是让他们擅自据有当地的财赋吗?像牛僧孺这样的处置办法,不过是姑息藩镇,以求苟且偷安罢了,怎能说是作为国家的宰相而辅佐天子治理天下的正道呢?

新罗王彦升卒,子景徽立。
新罗国王金彦升去世,他的儿子金景徽被立为国王。

上与宋申锡谋诛宦官,申锡引吏部侍郎王璠为京兆尹,以密旨谕之。璠泄其谋,郑注、王守澄知之,阴为之备。上弟漳王凑贤,有人望,注令神策都虞候豆卢著诬告申锡谋立漳王。戊戌,守澄奏之,上以为信然,甚怒。守澄欲即遣二百骑屠申锡家,飞龙使马存亮固争曰:“如此,则京城自乱矣!宜召他相与议其事。”守澄乃止。是日,旬休,遣中使悉召宰相至中书东门。中使曰:“所召无宋公名。”申锡知获罪,望延英,以笏叩额而退。宰相至延英,上示以守澄所奏,相顾愕眙。上命守澄捕豆卢著所告十六宅宫市品官晏敬则及申锡亲事王师文等,于禁中鞫之;师文亡命。三月,庚子,申锡罢为右庶子。自宰相大臣无敢显言其冤者,独京兆尹崔琯、大理卿王正雅连上疏请出内狱付外廷核实,由是狱稍缓。正雅,翊之子也。晏敬则等自诬服,称申锡遣王师文达意于王,豫结异日之知。狱成,壬寅,上悉召师保以下及台省府寺大臣面询之。午际,左常侍崔玄亮、给事中李固言、谏议大夫王质、补阙卢钧、舒元褒、蒋系、裴休、韦温等复请对于延英,乞以狱事付外覆按。上曰:“吾已与大臣议之矣。”屡遣之出,不退。玄亮叩头流涕曰:“杀一匹夫,犹不可不重慎,况宰相乎!”上意稍解,曰:“当更与宰相议之。”乃复召宰相入。牛僧孺曰:“人臣不过宰相,今申锡已为宰相,假使如所谋,复欲何求!申锡殆不至此!”郑注恐覆案诈觉,乃劝守澄请止行贬黜。癸卯,贬漳王凑为巢县公,宋申锡为开州司马。存亮即日请致仕。玄亮,磁州人;质,通五世孙;系,乂之子;元褒,江州人也。晏敬则等坐死用及流窜者数十百人,申锡竟卒于贬所。
唐文宗和宰相宋申锡密谋诛除宦官,宋申锡推荐吏部侍郎王为京兆尹,把文宗打算诛除宦官的意图透露给他。王泄露了文宗的意图,郑注、王守澄得知后,暗地里进行防备。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德才兼备,很有声望。郑注令神策军都虞候豆卢著诬告宋申锡阴谋拥立漳王,戊戌(二十九日),王守澄把豆卢著的诬告奏报文宗,文宗信以为真,大为恼怒。王守澄随即要派二百个骑兵去屠杀宋申锡全家,飞龙使马存亮一再劝阻说:“如果这样,京城肯定大乱!最好召集宰相一起商议这件事。”王守澄这才作罢。这天,正值宰相休假,文宗派宦官召集全体宰相到中书省东门。宰相到齐后,宦官说:“皇上召集的名单中没有宋申锡。”宋申锡明白自己被人诬告,于是,遥望延英殿,手执笏板磕头后退下。宰相到延英殿后,文宗拿出王守澄的奏折让宰相看,宰相们大吃一惊,面面相觑。文宗命令王守澄派人逮捕豆卢著所诬告的管理十六宅官晏敬则、宋申锡的亲信侍从王师文等人,押到宫中由宦官审讯。王师文得知消息后逃亡。三月,庚子(初二),宋申锡被罢免宰相职务,担任太子右庶子。从宰相到大臣百官,几乎没有人敢上书为宋申锡辩冤,只有京兆尹崔、大理卿王正雅接连上疏,请求将宫中审讯的结果交付御史台复核。于是,宦官对此案的审理才稍微放缓。王正雅是王的儿子。晏敬则等人承认豆卢著所诬告的都是事实,并声称确是宋申锡派王师文向漳王转达他的意向,将来拥立漳王为皇帝。审讯结束后,壬寅(初四),文宗召集太子太师、太子太保以下官员,以及御史台,中书、门下、尚书三省,大理寺的大臣当面询问审讯的情况。快到中午时,左常侍崔玄亮、给事中李固言、谏议大夫王质、补阙卢钧、舒元褒、蒋系、裴休、韦温等人再次请求在延英殿面见文宗,乞请将审讯结果交御史台复审。文宗说:“我已经和朝廷大臣商议过了。”接着,多次下令这几个人退出,崔玄亮等人不退。崔玄亮一边磕头,一边哭着说:“杀掉一个百姓都不能不慎重,何况宰相呢!”文宗的怒气逐渐缓解,说:“我打算再和宰相商议。”于是,再次召集宰相来延英殿。宰相们到后,牛僧孺说:“做臣下的地位再高也不过是宰相,现在,宋申锡已经担任了宰相。假如他真的想拥立漳王而谋反,那么,他又能得到什么呢!我认为宋申锡决不会傻到这种地步!”郑注恐怕复审使他们的骗局揭穿,于是,劝王守澄奏请文宗尽快结案处理。癸卯(初五),唐文宗贬漳王李凑为巢县公,宋申锡为开州司马。飞龙使马存亮知宋申锡被冤枉,而自己无法为他辩冤,同时憎恨王守澄专横跋扈,于是,当日请求退休。崔玄亮是磁州人;王质是王通的第五代子孙;蒋系是蒋的儿子;舒元褒是江州人。晏敬则等近百人因此案牵连而被判处死刑或被流放。宋申锡最后死在被贬之地。

夏,四月,己丑,以李载义为山南西道节度使,杨志诚为幽州节度使。
夏季四月,己丑(二十一日),唐文宗任命李载义为山南西道节度使,杨志诚为幽州节度使。

五月,辛丑,上以太庙两室破漏,逾月不葺,罚将作监、度支判官、宗正卿俸;亟命中使帅工徒,辍禁中营缮之材以葺之。左补阙韦温谏,以为:“国家置百官,各有所司,苟为堕旷,宜黜其人,更择能者代之。今旷官者止于罚俸,而忧轸所切即委内臣,是以宗庙为陛下所私,而百官皆为虚设也。”上善其言,即追止中使,命有司葺之。
五月,辛丑(初四)唐文宗鉴于太庙有两间房屋破损而漏雨,一年多还没有修补,于是,下令罚将作监、度支判官、宗正卿的俸禄,紧急下令暂停宫中的修建,由宦官率领工匠,用宫中修建的材料修补太庙。左补阙韦温劝阻文宗说:“国家设置百官,各负其责,如果他们有人失职,应当撤职,另选有才能的官员予以替代。但是,陛下对失职的官员仅仅罚俸禄而己,而太庙漏雨却委任宦官去进行修补,这样做,就是把太庙当作陛下的私产,百官都徒为虚设而已了。”文宗认为韦温言之成理,随即命人追回宦官,仍命有关部门负责修补太庙。

丙辰,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遣使诣南诏索所掠百姓,得四千人而还。
丙辰(十九日),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报:本道派遣使者到南诏国,索要南诏国掠夺的西川百姓,总计四千人返回。

秋,八月,戊寅,以陕虢观察使崔郾为鄂岳观察使。鄂岳地囊山带江,处百越、巴、蜀、荆、汉之会,土多群盗,剽行舟,无老幼必尽杀乃已。郾至,训卒治兵,作蒙冲追讨,岁中,悉诛之。郾在陕,以宽仁为治,或经月不笞一人,乃至鄂,严峻刑罚。或问其故,郾曰:“陕土瘠民贫,吾抚之不暇,尚恐其惊;鄂地险民杂,夷俗慓狡为奸,非用威刑,不能致治。政贵知变,盖谓此也。”
秋季八月,戊寅(十三日),唐文宗任命陕虢观察使崔郾为鄂岳观察使。鄂岳含有众山,长江从这里流过,该地处于百越、巴、蜀、荆汉等地的交界,多有盗贼,剽掠行人舟船,不管老人儿童,一旦抓住就全部杀死。崔郾上任后,训练士卒,制造兵器和战船,分兵追击讨伐,不到一年,就全部讨灭。崔郾在陕虢时,为政宽厚仁慈,有时一个月都不鞭打惩罚一人。但到鄂岳后,却严刑峻法。有人问他是什么原因,崔郾说:“陕虢土地贫,百姓穷困,我整天安抚都来不及,惟恐惊扰百姓;鄂岳却不大相同,这里地势险要,民族杂居,夷族风俗崇尚剽掠狡诈,不用重刑,就难以治理。为政贵在通变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”

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:“蜀兵羸疾老弱者,从来终身不简,臣命立五尺五寸之度,简去四千四百馀人,复简募少壮者千人以慰其心。所募北兵已得千五百人,与土兵参居,转相训习,日益精练。又,蜀工所作兵器,徒务华饰不堪用。臣今取工于别道以治之,无不坚利。”九月,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,尽帅其众奔成都。德裕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将兵入据其城。庚申,具奏其状,且言“欲遣生羌三千,烧十三桥,捣西戎腹心,可洗久耻,是韦皋没身恨不能致者也!”事下尚书省,集百官议,皆请如德裕策。牛僧孺曰:“吐蕃之境,四面各万里,失一维州,未能损其势。比来修好,约罢戍兵,中国御戎,守信为上。彼若来责曰:‘何事失信?’养马蔚茹川,上平凉阪,万骑缀回中,怒气直辞,不三日至咸阳桥。此时西南数千里外,得百维州何所用之!徒弃诚信,有害无利。此匹夫所不为,况天子乎!”上以为然,诏德裕以其城归吐蕃,执悉怛谋及所与偕来者悉归之。吐蕃尽诛之于境上,极其惨酷。德裕由是怨僧孺益深。
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上奏:“西川对老弱病残的士卒,从来终身不进行精简。现在,我下令按照五尺五寸的标准,淘汰四千四百多人,同时,从淘汰的士卒家属中招募年轻身壮者一千人,以便安抚他们。又在北方各道招募兵士一千五百人,和西川士卒掺杂在一起,进行训练,日益精强。另外,西川工匠制造的兵器,只讲究装饰而不堪使用。现在,我在其他藩镇招募工匠制造,兵器无不坚韧锋利。”九月,吐蕃国维州副使悉怛谋请求投降唐朝,率领他的全部人马奔赴成都。于是,李德裕派遣代理维州刺史虞藏俭率兵进入维州城防守。庚申(二十五日),李德裕将以上情况奏报朝廷,并且说:“我打算派遣三千没有开化的羌族人,焚烧十三桥,随后出兵直捣吐蕃的腹心之地,洗刷安史之乱以来吐蕃侵占我边防疆域的耻辱,这是西川前节度使韦皋终身努力而未能达到的目标。”文宗将李德裕的奏折交付尚书省,召集百官商议,百官都请求批准李德裕的建议。宰相牛僧孺说:“吐蕃疆域广阔,四面边境各达一万里,失去一个维州,无损于它的国力。近年来唐与吐蕃和好,双方约定共同罢减边防戍守兵力。朝廷对戎夷族的政策,一贯以信义为上。如果批准李德裕的建议,那么,吐蕃国就会派人来责问朝廷说:‘为什么要失信?’同时,他们在原州的蔚茹川蓄养战马,出兵直上平凉原,然后,用一万骑兵布置在回中,怒气冲冲,不到三天就会抵达咸阳桥头。这时,京城长安危急,即使在西川收复一百个维州,又有什么用呢!按照李德裕的建议,只能使我国丢弃诚信,有百害而无一利。即使一般百姓也不会这样做,况且陛下作为天子呢!”文宗认为僧孺言之有理,下诏命令李德裕将维州归还吐蕃国,同时把悉怛谋和随同他一起降唐的人员全部逮捕送还。吐蕃国把悉怛谋等人在边境上全部斩首,手段极为残酷。李德裕由此更加憎恨牛僧孺。

冬,十月,戊寅,李德裕奏南诏寇巂州,陷三县。
冬季,十月,戊寅(初四),李德裕奏报:南诏国出兵侵犯州,攻陷三个县城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zztj.youqingshuyuan.com/515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资治通鉴在线阅读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